您当前的位置 :数码 >
什么降噪耳机降噪效果最好?价格最贵不一定最好
2020-11-18 16:39:05   来源:雷科技百家号  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

自从iPhone 7取消耳机孔开始,拥有3.5mm耳机孔的手机变得越来越少。

厂商会在包装里附带一条充电口转接音频线作为替代,但明显增加的日常充电需求也在促使着有线音频让位,手机听音体验面临尴尬。直到AirPods给真无线耳机带来体验革新,才让人意识到可以这样听歌。

AirPods Pro的主动降噪+真无线,更是直接引爆市场,不仅苹果可穿戴设备业务得到极大增长,手机行业和音频行业都在积极推出同类产品。如今我们可以买到的真无线降噪耳机,主流价位在200~2000元不等,就算囊中羞涩也能体验下剪掉线缆后的自由听音体验。

但我们又要提出一个问题,从1999元的AirPods Pro到200~300块就能拿下的入门级真无线降噪耳机,将近十倍的价差背后,究竟隐藏了哪些鲜有人知的异同呢?

真无线+降噪?现已成标配

最大的相似之处,在真无线听音这件事上。蓝牙技术并不新鲜,然而之前的蓝牙连接体验实在不方便,又是查找设备列表双向配对又是输入密码的,导致基于蓝牙的真无线耳机一直是小众品类。

苹果AirPods的重大创新,便是电池盒开盖完成连接、拿起戴上就能听歌的简单操作,连带着一看就花了不少心思的弹窗动画效果,把真无线耳机变成了轻松可用的产品。如今百元不到的耳机都能有样学样,细微之处外很难找到和苹果的本质区别。

接着是主动降噪,这也是推动各厂商推陈出新的第一生产力。主动降噪技术源自于正反声波的互相抵消现象,耳机主动发出噪声相反的声波,来降低人耳实际听到的噪声保证安静和听音时的纯净。

这项技术最早由Bose提出,由于对消噪效果的极致追求,主动降噪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头戴式耳机的专利。AirPods Pro则是在AirPods简化无线体验的基础上,把主动降噪大规模小型化,连带着将这个概念推广开来。

近段时间推出的真无线降噪耳机,也或多或少借鉴了苹果思路,让轻巧便携的耳机和降噪能够结合起来。因为采用相似的入耳式设计+内置消噪麦克风设计,即使是售价有较大差距,不同产品之间的降噪效果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。

最近半年开始大规模普及的特性有通透模式和无线充电。通透模式也是由AirPods Pro推广开来,用外侧麦克风采集声音传输到内部播放,避免了使用中需要摘下耳机才能听清外界声音的情况。基于Qi协议可兼容现有手机无线充电器,也很好地利用上手机无线返充功能。

身材决定佩戴体验

单纯从形态或是硬件规格来看,不同价位的真无线降噪耳机都是“有鼻子有眼”的,一眼望去很难看出个什么区别。但要是深入到细节之处,就能理解更贵的产品为什么有底气卖高价了。

“身材”部分最核心的,是主体设计能不能便于入耳,一部分关系到厂商的设计能力,另一部分则关系到量产的成本因素。中高端真无线降噪耳机往往有更考虑人耳佩戴的机身主体,便宜的产品则难以做到。近期热门的一款千元内耳机,就因为主体设计不便稳定佩戴而遭受批评。

还有包含电池盒在内的整体体积,关系到佩戴和日常携带的便利性。Bose前不久推出了自己的无线消噪耳塞“大鲨”,鲨鱼鳍和11级消噪的确有着当前最顶级的表现,整个耳机的体积相应增大不少,售价也是较高的2299元。更多的情况,是因为掌握不好电池盒空间和电池大小的平衡而体积偏大。

和曾经标配的有线耳机广泛采用非入耳式形态不同,真无线降噪耳机相对统一地采用入耳式,耳塞的区别也成了不同价位间的主要差异点。因为有更高的成本用于投入测试,所以在材质上更贴合长期佩戴之外,中高端产品的标配耳塞也普遍有更好的被动消噪、耳道贴合表现。

内在功能同样重要

“三分天注定,七分靠打拼。”这话在真无线降噪耳机上也能适用,工业设计的优秀只是第一步,主动降噪以及所有的听音体验,还都需要在耳机内部上下功夫。相互结合后,才能说是佩戴舒适,使用效果优秀的产品。

消除风吹动麦克风产生噪音的风噪抑制,就是低价产品尚未妥善解决的问题。目前主流的应对方法,是在耳机上加入专门采集风声的风道和麦克风进行转向解决,在AirPods Pro和其他手机厂商推出的高端产品中有一定效果,但研发成本和结构设计能力都有欠缺的中低端,基本难以做到。

再比如说佩戴前后的声音自动启停,能方便用户不必手动控制播放,但实现起来并不简单。苹果采用红外光线感应检测佩戴,有些厂商则使用电容通电检测,可谓各显神通。不过就算低端产品也用上红外,也会出现精准度无法和AirPods匹敌,原本帮忙的功能变成了无视使用意图播放不受控制的帮倒忙。

向来被戏称为玄学,但存在客观评价和提升路径的音质表现。大尺寸动圈乃至多单元,开始更多地出现在中高端产品上,也有OPPO Enco X这样通过引入专业音响厂商丹拿共同调音改善表现的产品。

就连“没有调音”的AirPods Pro,也会在开启主动降噪后有一定的中低频表现提升。到了具备降噪能力但定位较低的产品上,音质层面的追求却变得很少被提起。

容易被忽略的手机连接

最后,手机端的软件体验也是相当明显的差异。相当数量的用户购买真无线降噪耳机,就是为了出行时能够更好地连接手机听歌,因此与手机协同使用的体验也将作为听音体验的一环来看待。

就如上面所说,继AirPods和苹果设备之后,相当多数量的产品也都提供了连接手机弹窗的功能,可是弹窗弹得好也是有学问的。能否第一时间弹出动画、能否准确显示电量等信息、能否精准定位到用户正在使用的设备,都跟定价定位有紧密关系。

手机厂商的耳机当然近水楼台先得月,可以利用上手机系统内置的弹窗界面,第三方厂商就只能利用安卓机制做兼容但不够细致的弹窗,甚至是干脆不做弹窗动画。由于天线和连接性能的差异,即使没有弹窗,高端产品往往也都有更快速更稳定的手机连接表现。

手机端控制应用的功能也是一大差异点,高端产品都有可以设置耳机所有功能的配套应用,并且跨iOS和安卓平台,手机厂商还会在系统中内置耳机功能设置项提升便利性。低端产品的应用,在稳定性和便利性上都有差距,大都是干脆没有应用就通过蓝牙设置界面管理。

最后是不太为人感知的音频编码,关系着声音从设备发射到耳机过程中的品质和效率。高端产品大都会支持Apt-X或LDAC,国产手机厂商推出的中高端产品,则会把LHDC作为提升音质的手段。而相对便宜的产品中,往往只有AAC甚至是SBC编码,音频传输品质损失更明显。

结语

综合看来,真无线、主动降噪已经普及,甚至通透模式和无线充电都有相当多产品实现,但在真无线降噪耳机品类中,并没有出现售价差了好几倍却能够完全对标的情况。高中低端的不同价位产品之间的差异仍明显存在,且会对实际使用带来不同效果。

不过,这并不意味着那些价格便宜的耳机一无是处,低价正好是它们价值的体现。通过对那些相对不重要的特性进行裁剪,降低售价进入更多市场,也能满足要求不高的消费者对真无线降噪耳机的需求。毕竟比起能有多好,有没有才是现阶段更重要事情。

关键词: 降噪耳机


[责任编辑:ruirui]


*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,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
请您联系QQ(992 5835),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。




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: 5855973@qq.com
 

关于我们| 客服中心| 广告服务| 建站服务| 联系我们
 

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-20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。